河南日報版面截圖
插圖/王偉賓
□河南日報記者 董林 柯楊 胡巨成
題記:
把花給你,把葉給你把心給你,把愛給你
把青春給你,把未來給你把生命給你,把希望給你一切都給你
——一首關于李芳的小詩
引子
杜鵑花開,漫山映紅。
春末夏初,是大別山最壯美的時節(jié)。石頭縫、河道邊、路兩側,映山紅生長著、盛開著,恣意頑強,燦若云霞,用全部力氣扮美這塊紅色的土地。
映山紅的氣息,總能激發(fā)人們對生命的熱愛,總能勾起人們對英雄故事的回憶。
紅土地上的映山紅啊,你是一朵平凡的花,更是一抹壯麗的紅!
……
雨絲,飄落在一棵棵冠蓋如云的香樟樹上。重重碧綠中,間雜著幾片被涼意催成微紅的老葉。
信陽的秋天,便從這樹梢上長了出來。
平橋區(qū)信陽供電公司華星小區(qū)。6號樓的一戶人家里,代雨辰拿起媽媽的遺像,用軟布輕輕擦拭著。
看著黑白照片上那張親切的笑臉,她低著頭,輕輕說著。絮絮的聲音,從繁茂蒼郁的香樟葉間透了出來。
“媽媽,我又夢見你了,你喊著我的小名‘晶晶’‘晶晶’。”
“夢里,還是每個周末家里常見的樣子:你系著圍裙正炒菜,爸爸吭哧吭哧拖地板,我呢,在陽臺上晾衣服。咱們仨說著二姨家好玩的事,都哈哈笑了。”
“我通過了信陽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考試。你和爸爸最想看到我認真工作的模樣??墒俏以僖矝]有報答你的機會了!”
“你一直想去云南看看,說這個暑假一定帶我去。上周我?guī)е愕男脑溉チ四抢?,拿你的手機拍了好多美景,你看到了嗎?”
“你種的君子蘭我擦了葉片,吊蘭的枝蔓已經拖到了地上。十幾盆多肉植物我怕養(yǎng)不好,分送給像你一樣愛花的親戚朋友了,你不會怪我吧?”
“放心吧,我會照顧好爸爸。像你那樣一天三遍叮囑他,少抽煙,更不許偷偷喝酒。”
“想你的時候,我一遍遍翻看你的手機,翻看你的微信,可是你再也不會跟我說話了!小時候你給我唱的歌里說,‘兒想娘,扁擔長;娘想兒,路來長’,你在的時候,我哪里能體會到這些呢?”
代雨辰念叨的媽媽,是信陽市浉河區(qū)董家河鎮(zhèn)綠之風希望小學的語文教師。她的名字叫李芳。
三個多月前,面對一輛失控沖來的車輛,李芳用血肉之軀,為學生撐起生的希望,以身殉職。
“全國優(yōu)秀教師”“2018年最美教師”“河南省優(yōu)秀共產黨員”“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社會各界的贊譽紛至沓來。四面八方的注目禮,像綿綿不絕的雨絲,浸潤著她工作生活的中原大地。人們?yōu)橐幻美蠋煹碾x去痛惜不已,也為一位英雄的離去扼腕落淚。
嶺上開遍呦,映山紅。嶺上開遍呦,映山紅!
……
生死兩秒鐘
一個人的能量有多???小到不過浩瀚天河中的一點星光。
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大到能用血肉之軀抵擋千鈞。
空山新雨后。浉河區(qū)董家河鎮(zhèn)。
“四望紅土地,萬畝綠茶園”。小鎮(zhèn)背倚的四望山,是著名的革命遺跡。1927年,這里爆發(fā)“四望山起義”,創(chuàng)建了縱橫數百里的紅色根據地,素有“紅透了的四望山”之稱。50公里外,就是當年的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所在地,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支主力紅軍都誕生在這里。這塊紅色的土地和它孕育的映山紅一樣,在中國革命史上赫赫有名。
浴血奮戰(zhàn)、鐵馬金戈,換來了平靜幸福的生活。如今,小鎮(zhèn)挾大別山余脈的起伏山勢,擁南灣湖澄澈的千頃碧水,默默奉獻著品質最優(yōu)的信陽毛尖,清新素雅得仿佛一幅水墨畫。
時針撥回到2018年6月11日,一個普普通通的周一。
下午5時30分,清脆的放學鈴聲響了,綠之風希望小學的學生們在老師引導下,集合列隊,準備回家。
出校門向東走50米,就是環(huán)湖路與信隨公路的交叉口。兩條路,一條北高南低,一條西高東低。
校門外,站滿了等待接孩子的家長。大人從老師手中接過一雙雙稚嫩的小手。金燦燦的夕陽下,回家的影子拖得很長。
5時50分許,李芳和同事一起,護送一隊學生來到了交叉口,由西往東正在過馬路。
就在這時,危險逼近了!
一輛裝有800多斤西瓜的三輪摩托車,因嚴重超載,剎車失靈,沿著四五百米長的坡道,從北往南俯沖下來。
車速越來越快,像一只張著血盆大口的猛獸,眨眼間就沖到了他們面前!
人們嚇傻了。
車輛從身前20厘米處擦過去,剛剛接上女兒的楊國應被釘在原地。十字路口東南角小煙酒店的老板葉青張大了嘴,一聲“啊”卻沒有發(fā)出來。
時間定格,呼吸停頓,連空氣都凝固了。
“有車!快走!”只聽李芳大喊一聲,剎那間,她將面前的4個孩子奮力一把推了出去。如同護雛的母雞,她兩手張開,迎著北方,擋在碾壓過來的車輛和孩子們中間。
柔弱的身軀化成了一座青山,鎮(zhèn)住了猛獸。
電光石火間,她被重重撞上,向南飛出去十二三米后,后腦勺朝下,倒地。車輛的沖勢得到了緩解,繼續(xù)沖出百十米后側翻,終于停了下來。
生與死,只有一步之遙。
從看到肇事車到做出反應,留給她的時間只有兩秒鐘。
這兩秒鐘,足夠她跨上一米開外的路沿,足夠她躲開死神,確保安全。
然而,她本能地,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給了學生!
穿著碎花上衣的山鄉(xiāng)女教師,倒在了這片養(yǎng)育她49年的土地上。
“當啷”,腕間戴了20年的和田碧玉鐲,跌落的那一刻發(fā)出一聲脆響,摔成幾節(jié)。
那一聲脆響,把停下的世界喚醒了。
楊國應回過神來,把女兒往路邊一抱,邊沖過去邊撥打110。葉青三步并做兩步,跑向倒在地上的孩子和大人。路口指揮學生過馬路的值班老師陳燕、張勇,帶隊的老師張靜等擁上來,檢查李芳和孩子們的傷勢,攔住路邊一輛面包車,以最快的速度送師生五人去醫(yī)院。
20多公里外,幾片濃重的云彩掠過,李芳在市區(qū)工作的丈夫代業(yè)明感覺,天似乎暗了。
下午6時30分左右,浉河區(qū)教體局局長殷世明等人,在距離學校最近的154醫(yī)院等到了面包車。4名學生一人頭上破了口,另外兩人輕微擦傷,還有一名學生毫發(fā)無損。
這么嚴重的事故,孩子們的傷情比想象得輕!殷世明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趕緊去看李芳。
這,是他第一次見到李芳:
她躺在那里,穿著碎花上衣和那條她最愛的白色褲子,腳上是一雙高跟鞋。是時下“最老師”的打扮,大方得體。
她面容清秀,樣子干干凈凈的,身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傷痕,及耳的短發(fā)聽話地伏在額上。除了右眼窩一滴晶瑩的淚,她面容平靜,好像睡著了一樣。
月牙般愛笑的眼睛閉上了。
“媽——媽——”一個聲音,不,好像很多聲音,有些含糊地喊道。
“媽媽——”又喊了一聲,無比的清晰。
此刻,她的意識和現實之間連接的通道,越來越窄,越來越細。
要告別這個世界了吧!真舍不得,舍不得!
由于傷情嚴重,晚8時左右,李芳被轉到了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即刻送進重癥監(jiān)護室。
醫(yī)生診斷的結果是“腦干受損”,人體的生命中樞受到嚴重撞擊,成為致命傷。
家人、親戚、同事、同學、學生、家長紛紛趕來,焦灼、悲傷充斥著,壓抑著。
當晚,CT報告被送到武漢協(xié)和醫(yī)院、武漢同濟醫(yī)院,進行專家會診。每一個參與救治的人,都在極力挽留這個山鄉(xiāng)女教師的生命。
她始終沒有醒來。
6月13日凌晨4時40分,剛剛度過49歲生日的她告別了這個世界。
醫(yī)生宣布搶救無效的話音一落,守望的人群立刻哭聲一片。
樸實、真摯、雋永之愛,帶著映山紅獨有的花語,那枚叫李芳的花朵,靜靜地,靜靜地,回到了她深深眷戀的紅色土地。
那一刻,東方既白。晨星拼盡力氣,煥發(fā)出最后一絲璀璨的光芒。
嶺上,開遍大別山的映山紅,即將結束奔放熱烈的花期,萎落在地,化作春泥。
點點燭光,我們一起為你送行
誰能想到,那場追悼會,竟然沸騰了一座城,感動了一個國。
在網絡上,不過數日,李芳事跡的報道鏈接就達到了8萬多條,很多文章閱讀量破千萬,數不清的網友點燭獻花,祭奠這位毫不相識的山鄉(xiāng)女教師。
董家河鎮(zhèn)是李芳出生、成長、工作的地方,鄉(xiāng)親們知道她故土難離,就把靈堂安放在鎮(zhèn)上的一個山灣灣里,隔河就可以看到綠之風希望小學。
6月16日,剛過清晨6時,就有人朝這里聚集。就像暴漲的溪水,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自發(fā)地、主動地,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里。
魂歸賢山,靈存浉水。“李芳老師一路走好”“感謝你的勇敢”“忠誠留在土地,芳華浸潤山娃”……道路兩旁,素黑的挽聯(lián)連接起長長的悲傷,人們默默守候著,送李老師最后一程。
與此同時,千里之外的深圳火車北站,一個男子攥著一份報紙,一會仰頭看大屏幕上的車票信息,一會低頭刷著手機,急得快要哭出來。
他是李芳在初中教過的一名學生。看到老師遇難的報道,他五內俱焚,立即收拾行李趕到車站,想趕上見她最后一面。
“讓我上車吧!我補票,多少錢都行!”
“你們看,我沒說假話,這個,報紙上這個,就是我的老師。”
他語無倫次地說著,掏出身份證比對著。圍在他身邊的人也越來越多。
無奈,恰逢端午假期第一天,最近四五個小時里,深圳到信陽的高鐵票已經售罄。
趕不上了!趕不上了!他把報紙揣在懷里,蹲在地上抱頭痛哭……
靈堂外,四五千人的送行隊伍,綿延了幾公里。他們中,很多人與李芳并不相識。這一刻,他們不辭路遠,從鄭州、洛陽、北京、河北、山東、安徽、廣東甚至內蒙古,趕了過來。
綠之風小學二(3)班的學生來了,一句“李老師”就哽住了。孩子們跪在靈前,久久不愿起身。
幾十張賀卡被一一擺好,他們邊說邊哭:“李老師,這些賀卡都是這兩天我們自己做的,大家都說,只要做的時候誠心誠意,您就能回來。”
還有的學生哭著喊:“您教我們怎么過馬路,遇到地震怎么逃生,您自己怎么沒躲過去呀!”
“要不是您,四個家庭就毀了。”一名被救學生的家長,不時用手背抹一下眼睛。
“春天的時候,咱們還說好一起去看映山紅,現在再也約不到你了。”她的同事淚流滿面。
“我也是教師,你讓我對這個職業(yè)倍感光榮。”一位風塵仆仆來自甘肅的老教師,莊嚴凝重地,獻上一束鮮花。
“李老師教過我的兒子。今天兒子出差回不來,叮囑我一定替他送送老師。”一位母親哭著說。
李芳80歲的鄰居曾奶奶也來了,老人腿腳不方便,讓家人一大早用輪椅把她推到了靈堂。
哀樂低回,人們眼里含著熱淚,面對李芳的遺像,深深地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除了父母爹娘,還有幾個人能不要自己的命,去救別人的命?!
“李老師,一路走好!”人們扒在靈前,想再看一眼這位好老師、好同事、好同學、好媽媽。
潮水般的聲音一波波涌來。27歲的代雨辰戴著孝帽,通紅的雙眼干干的,她看起來很平靜,喃喃地說:“媽媽,我必須勇敢,像你一樣。”
小小的靈堂盛不下太多哀思,哭泣聲、呼喚聲把附近的路擠得水泄不通。
信陽市離休干部李定洲,自制了一個剪報本,他把媒體的報道收集起來,配上李芳的照片,整整齊齊貼了六七十頁;
一個名叫李中連的民間藝術家,用紅紙剪出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八個大字,用這幅二尺見方的剪紙作品表達對李芳的敬意;
一封封面落款“老黨員齊若瑤”的信,從山東昌樂縣寄到了綠之風希望小學。滿滿三頁信紙上,有這樣兩段滾燙的話:
“你救學生的事,我在報紙上看到了。我不認識你,但是我知道,你是一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
“生死一瞬間,保護自己是人的本能。你的本能卻是守護學生。這種本能,是為師為母的愛心凝結成的,是共產黨員的格局情懷支撐著的。”
她走了,母愛、師德、黨性,在那一刻迸發(fā)出奪目的光芒。
她走了,茶山滴翠,杜鵑啼血,訴說著對她的依依不舍。
她走了,無數人擎著燭光,為英雄壯行!
“我的名字是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
“同學們好,我是你們的新班主任。這是我的名字:李芳,桃李的李,芬芳的芳。桃李芬芳,意思就是我的學生呀都很有成就,都能成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從今天起,我們一起往這個方向努力,好不好?”
講臺上,李芳背對黑板,面向學生。她笑盈盈地,目光從每一名學生臉上拂過。“好!”臺下,孩子們仰起小臉,異口同聲地響亮回答。
這一幕,在董家河鎮(zhèn)中心校八年級學生彭婧祎腦海里,早已定了格。5年前的那個9月,她在綠之風希望小學上4年級,開學第一天的第一節(jié)課,就是李芳老師上的。
時隔5年,再次回到母校,再次來到李老師的辦公室,一進門,小姑娘的眼眶就紅了。
這是一個七八平方米的房間,里面坐了8位老師。李芳的辦公桌,還保留著她生前的樣子:
“值日教師”牌、黨員徽章整齊地擺放著,老花鏡盒打開著,仿佛隨時都會被主人“披掛上身”。這副老花鏡,愛美的她平時是不戴的,只有給學生批改作業(yè)的時候,才會被架到鼻梁上。
桌上放著小學生古詩詞教輔書。三本《新華字典》,有兩本都被翻得起了毛邊。未改完的學生作業(yè)本上,擱著好幾張星星彩紙。
桌角豎著一大束菊花,這是今年教師節(jié),綠之風送給每位老師的禮物。雖然已經枯萎,但橘紅的花朵還保留著明艷的色彩。
一只小小的擱物架上,有兩個大約10厘米高的藥瓶,里面裝著一粒一粒的抗過敏藥。
她身體不太好,有嚴重的過敏癥,一到光照和灰塵大的地方,就容易出現皮膚紅腫。站在講臺上,吃粉筆末在所難免,但她都是自己吃藥克服,從來沒有要求過特殊照顧。
執(zhí)教29年來,她基本沒有請過病假,趁假期去看了病,回到學校也壓根不提。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就是怕耽誤上課,耽誤了學生學習。
綠之風很多學生家長都在外打工,二(3)班60多名學生,三分之一都是留守兒童。那些父母不在身邊,特別是家庭困難的孩子,她最牽掛,目光也停留得最久。
班上有個小姑娘叫郭夢楠,因為爸媽長期不在身邊,總是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李芳經常開導她:“夢楠,爸爸媽媽在外地上班,是為了給你更好的生活。我相信,他們非常盼望和你在一起,就跟你想他們的心情是一樣的。”
何宏也是李芳班上的學生,他的爸媽都是茶農。家里條件不好,一年到頭忙于生計,除了一身干茶渣子和略顯濕霉的茶味兒外,很少給孩子帶來些啥。這個比同齡人矮上半頭的小男生,總是不愛說話,一到公眾場合時就不知所措,同學們甚至不熟悉他的聲音。
好在,李芳的熱情一點點地在改變他。課堂上,校園里,仿佛對上老師月牙般的笑眼,孤單和恐懼就退潮了!特別是去年冬天。那天下了課,李老師把他叫到了辦公室。屋里沒其他人,老師又往窗外瞅了又瞅,確定沒人路過,才拿出一件嶄新的棉衣。她說,這是我給親戚買的衣服,尺碼沒量好,他穿不上。我看你總是穿著這件胖胖大大的外套,換上老師這件吧,暖和。8歲的男孩內心涌起酸熱,即將沖出口的一聲“謝謝”,最終還是被羞怯憋回了肚子里!哪有男生主動戴袖套啊,但這以后,何宏卻堅持戴上了袖套,生怕磨損了這件珍貴的棉衣。
感情一直積蓄到追悼會上。大人們都在忙碌,沒人留意一個孩子在想什么。“媽媽!”在同學們的哭喊聲中,兩個字從何宏嗓子眼兒里清晰、響亮地爆發(fā)出來。這一嗓子,讓在場人的眼淚一下子流成了湍急的河。
母愛、師愛,善念、暖意,如同春風化雨,潤澤心田。
她愛穿高跟鞋,特別是穿裙子的時候,走起路來裙裾輕擺。但怕影響孩子們午休,只要中午到班里來,每次她都不忘記換上軟底鞋。
不經意的體貼,深深刻進孩子們心中。
就在擋車救人壯舉發(fā)生前十幾分鐘,她還在跟一位學生家長聯(lián)系,為一年級一名學生摔傷的事情,跟家長交流情況。這是她的手機撥出的最后一個電話。
她走到哪里,哪個班班風就會有變化,學生變得更加樂于助人,更加團結友愛。用老師家長們的話說,她就是“一只螢火蟲”,用溫柔可親照亮身邊人的心田??拷臅r候,不自覺地就想模仿她。
熟悉李芳的人都知道,她有著低柔的聲音、溫婉的外貌,有著淡泊隨和的性格,但也有一顆堅韌上進的心。
代雨辰記得,小的時候媽媽經常給她講的一本書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家里存放著好幾個版本。
媽媽常說,晶晶,我不能每天陪在你身邊,很多時候你要獨立生活。要像保爾那樣勇敢,勇敢地面對,勇敢地承受,勇敢地成長。
媽媽還說,晶晶,畢業(yè)后待業(yè)這一年,算是一種磨礪,你要向保爾學習,越是困難的時候,越不要把時間花在怨天尤人上,只要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
她不僅言傳,更有身教。
教學資源不比城里,父母經常不在身邊,怎么才能教好這群山里娃?李芳心心念念于此,沒少動腦子、想辦法:
她的辦公桌上,有一摞貼紙很是搶眼,紅的、綠的、黃的、藍的,是一顆顆彩色的星星。這是李芳改作業(yè)時常用的“神器”。她會根據孩子們的表現,用不同顏色的星星表達贊許或督促。每到發(fā)作業(yè)時,孩子們最先做的事,就是看看李老師今天送給自己一顆什么樣的星星。星星集多了,可以從老師手里換小文具,還能換糖吃。
讓學生挑錯,是她上課常用的招數。生字學過一段時間后,她都會帶著學生從頭復習,故意寫錯幾個字,讓學生在黑板上辨認,從挑錯中加深印象。她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校外,把鉛筆橡皮和寫有問題的小紙條藏在草叢中,回答正確的孩子就能拿到獎品。
她發(fā)明了唱讀課文,學生都很喜歡這種學習方式,全班成績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她建了一個微信群,隨時和家長交流,這一段誰進步了,誰表現得不太好,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她的一生,就是在攀登責任的階梯。
她改作業(yè)特別認真,經常把學生叫到身邊輔導功課。講就講吧,還一遍又一遍,直到學生真懂了、真會了,用自己的話描述正確了,她才“放行”。
她老是說,中國人得寫好中國字。哪個學生字寫得不好,她就用柔柔的聲音反復“敲打”。不光跟學生說,還會跟家長“念叨”,在微信里、在校門口接送見面時……保準再忙的家長也忘不了。
她對學生,是發(fā)自內心的愛。“愛生如子”,她當之無愧。
“城里不缺好老師,這里缺”
不走進李芳的世界,就不會了解,用一生為“扎根基層”作注,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
不走進山鄉(xiāng)教師這個群體,也不會了解,這些“一身土味兒的靈魂工程師”是怎樣一個值得尊敬的群體。
1986年7月23日,17歲的李芳在報考志愿書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我自愿報考信陽師范學校,畢業(yè)后愿意到邊、偏、遠、窮山區(qū)任教,一定服從組織分配。”
在學校就讀的3年,她越來越體會到,這句承諾的分量有多重!
原信陽師范學校,即現在的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創(chuàng)建于1903年,是全國最早的中等師范學校之一。
“嚴謹、勤奮、團結、文明”的百年校訓,不光教給她為師的素養(yǎng),更塑造著她做人的品行。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是按全才理念培養(yǎng)的,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體音美,都要學習;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簡筆畫,彈琴舞蹈,都要訓練,用現在的話說,是“含金量”頗高的一代人。
入學成績遠超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的她,每天在教室、琴房、體育場苦練各項基本功,宛如一尾靈動的魚,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暢游。
上課認真學,下課愛提問,她對學習的執(zhí)著,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同學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當年的語文基礎知識課老師熊可書,至今仍保留著一張30年前的成績冊。這張發(fā)黃的紙片上寫著:李芳,18分(最高分20分),期中考試為91分,期末考試為92分,排在全班第4名。
人這一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是很幸運的事。
當年教政治課的袁守格,是她最喜歡的老師之一。這位畢業(yè)于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先是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再又放棄了安家省城的機會,來到相對偏遠落后的信陽,從青春韶華,到兩鬢染霜,一教就是30多年。
香樟旁、星空下,師生間有過幾次類似的對話:
“老師,留在大城市,發(fā)展機會不是更多嗎?”
深山里長大的孩子,對山外的天地,顯然有著更濃烈的探知欲。
“你說的這個發(fā)展,對個人來說的確如此。”
“但是對你要從事的職業(yè)來說,對于一個個需要你來開啟世界的學生來說,并不總是如此。”
“老師的使命和天職,就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無論是早已退休的袁守格,還是依然堅守講臺的熊可書,這是他們共同的認知,更是畢生的實踐。
時光流逝中,基因在傳承,傳統(tǒng)在賡續(xù)。
……
那是一張她在校園留下的剪影:身著黃衫白褲的少女,輕倚著香樟樹。清秀的面龐上,眉梢眼角微帶笑意,透出些許對未來的期待、自信、堅毅。
1989年9月,20歲的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信陽師范學校畢業(yè),來到董家河鄉(xiāng)黃龍寺中學,掀開了29年執(zhí)教鄉(xiāng)村學校的第一頁。
黃龍寺中學地處大別山腹地,翻過一座山頭,就是湖北地界。
她來的時候,這里僅有一條長10公里、寬不足2米的崎嶇山路與外界相連,是董家河鎮(zhèn)最偏僻的一所學校。
當地人愛這樣調侃:董家河離浉河區(qū)15公里,溫度低3℃;黃龍寺離董家河15公里,溫度再低上3℃。
山里沒有電,到了晚上,只能點個小煤油燈備課、改作業(yè);
不通班車,出行只能靠走路或騎自行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蚊蟲成群,敏感體質的她,常常被咬出一個又一個大紅疙瘩,又癢又痛;
學校缺教師,一個人就得包攬幾個年級的多門課程……
上班頭一個月,她去二姐家串門,說話間,臉上總是掛著開心幸福的笑。
“芳啊,都說你們學校條件不咋好,你看你都瘦了。”二姐有些擔心。
“誰說的?我們學校有山有水,特別美!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都很好,對老師特別看重!學校院子里還有三棵桂花樹,校園里甜香甜香的,特別好!”
滿滿的愛,把苦釀成了甜。
在黃龍寺中學任教一年后,她被調到董家河鄉(xiāng)中心小學,在這里一待就是15年。2000年的時候,中心小學更名為董家河鎮(zhèn)綠之風希望小學。
2004年,丈夫代業(yè)明工作調到了譚家河,女兒代雨辰也考進了平橋區(qū)的初中,一家三口開始了“三地分居”的日子,周一到周五各自忙碌,周末才聚到一起。
像極了生命力頑強的映山紅,一旦扎根就咬定青山,堅守著,綻放著,給大地帶去無盡生機——
29年來,她始終沒有離開過董家河鎮(zhèn),沒有離開過鄉(xiāng)村學校的講臺,沒有離開過山娃們,直至春蠶絲盡,燭淚始干。
29年來,平時住學校宿舍,周末才能見到親愛的家人,這樣的日子她已經過了整整14年,5000多天。
外人不知道的是,作為一名資格老、表現好的公辦老師,她毫不費力就能調到市區(qū),“這些年機會不下十次”。
浉河區(qū)教體局推出了選調回城舉措,在農村學校任教的老師可以參加選調考試,同時按照在基層教學的年份,一年積0.5分或1分。達到一定的分數,就能調到城市學校工作。去年,區(qū)里回城的農村老師,平均工作年限為7.8年。而她29年的工齡,幾乎是這個數字的4倍!
家人、親戚、同學都不理解,各種話都說盡了:
“多分點時間給家里人吧,當好陪讀,女兒上高中學習多緊張。”
“在這待到退休,還能待出個金牌來?”很多時候她只是笑笑:
“山里老師本來就少,我走了,誰帶那些孩子?”
“城市不缺好老師,這里缺。”
“董家河人熟、地熟,感情深。每天看到山里娃兒的笑臉,我很開心。”
李芳在信師的同學聚會時,經常談到現在一些師范畢業(yè)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不從教”。鄉(xiāng)村教師數量少、年齡大、素質偏低、流失嚴重,讓老師范生們頗為憂心。
“給山里娃留住更多的好老師,我們有一點就做一點。”她總愛這樣結束討論。
二三十年過去了,當年班里的文藝委員對這份職業(yè),感情不僅沒有變淡,還越來越醇厚了。
在綠之風,每一個來學校實習的老師都愿意拜她為師,因為她特別耐心,總是不厭其煩、事無巨細地教他們怎么上課、怎么克服心理障礙、怎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怎么管理班級等等。
去年剛來上班的陳靜老師,不會帶一年級新生,有時候學生吵吵鬧鬧“彈壓不住”,她就嫌自己笨,坐那兒生悶氣。
李芳一看新老師的臉兒就知道咋回事。“不要急著講課,要先搞好行為習慣教育。”她親切地說,把培養(yǎng)行為習慣的“秘訣”手把手地傳授過去。
知道她有能力,遇到難題,校長都會習慣性地找她商量。
去年,她接手了二年級三班的語文課,兼任副班主任。這個原本是同年級成績最弱的班,不到一年,成了全校的尖子班。
二三班的班主任羅銀森,也是她帶的徒弟。倆人一塊兒共事,學習上、管理班級上,怎么建立班規(guī),怎么多樹榜樣,她傾心地教,他認真地學。
在幾個“90后”同事那里,她有個外號:李媽媽。說起李媽媽,年輕老師們個個有話說:
李媽媽是個“熱心腸”。
綠之風有很多老師,家都不在鎮(zhèn)上,他們有來自市區(qū)的,還有不少外縣的。周五下午回家,周一一早上班,是大家普遍的生活狀態(tài)。為了讓他們周一上班從容些,她總是自己開車,接上好幾個同事,一起去學校。
去年調到學校的杜丹丹,為了趕上班車,不耽誤7點半升國旗,第一個周一五點半就起床了。
一到學校,氣喘吁吁的她就接到了李芳的邀請:坐我的車,周一我接你來學校。這樣一來,新老師可以節(jié)省一個小時,并不順路的李芳至少得提前20分鐘出門。
她的車經常是滿員狀態(tài)。大家一路上說說笑笑,都說有了李媽媽,下雨不用怕路堵,下雪不用怕路滑。
李媽媽還是位“供應商”。
工作日里,很多老師都住在董家河鎮(zhèn)教師公寓樓,兩個人一間房,她也在這里住。幾年里,她給宿舍添置了電視、冰柜,不大的房間滿滿當當,卻也整潔溫馨。
周一早上,她總是隨車裝一堆水果、肉、速凍食品等,擱到冰柜里。一到周末就把鑰匙交給同事,讓不回家的老師到她房間做飯、看電視,改善生活。
她喜歡花,更喜歡養(yǎng)花,在宿舍擺了一溜兒多肉植物。每天早上搬上窗臺,下午出門前再搬回房間,她樂此不疲,照顧得很是精心。
別人養(yǎng)的大多一丟丟,她養(yǎng)的卻個個碗口大。小姑娘們養(yǎng)不好就去找她討教,每次都不會失望。
李媽媽更是大家的“大后勤”。
去年寒假前幾天,信陽突降暴雪,氣溫驟降。幾位家在外縣的年輕老師趕不回家,她把自己的棉襖全部拿來,送給他們御寒。
一樁樁、一件件,一點一滴,事情再小不過,但對于同事,特別是新老師們,卻是實實在在的幫助,是莫大的溫暖與感動!
“李媽媽”——“90后”們跟她的女兒差不多大,這一聲她們喊得發(fā)自內心,再親昵不過了!慢慢地,這個稱呼叫的人越來越多,很多老師的家人朋友也都知道。
面對大家的感謝,她總是笑笑,“不值啥”“舉手之勞嘛”。
她的同學、摯友姜素梅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李芳身上,不僅有山鄉(xiāng)女子的懂事體貼、會照顧人,更有資深老師對教師職業(yè)、對教育事業(yè)的責任與擔當!”
正如她有一次在微信里跟好朋友聊的那樣:
“年輕老師是山區(qū)學校的希望。年輕老師們尊敬我,其實他們愿意到逛不著商場、吃不到大餐的山溝來,我更敬重他們,總想為他們做點什么。”
從綠之風希望小學驅車,一路向西行駛20多分鐘,就是當年她教書的地方,如今的黃龍寺小學。
山路蜿蜒,早年的泥土路早已被水泥路代替。路兩邊,茶樹畦畦,粉墻黛瓦,山頂白色的水霧,與云層厚厚的天融為一體。
站在學校門口,眼前一亮!
硬化地面干干凈凈,圖書室、乒乓球臺、宿舍樓一派嶄新,年輕老師在課堂上帶著學生讀英語;
放了學,幾名老師有說有笑組織燒烤,住校的孩子們則排著隊吃飯、洗碗。青春活潑的氣息撲面而來,和想象中的深山學校大不一樣。
黃龍寺學校14名老師里,12個人都是“90后”。35歲的校長朱陽陽,在學校里已經算年齡上的“第一梯隊”。
說起李芳,他一連用了三個“特別理解”:“我特別理解她犧牲前以身擋車的舉動。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每個好老師都會發(fā)自內心地愛學生,把學生放在自己前面。”
“我特別理解她堅守山村學校29年的舉動。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們看著建起來、長起來的,投入多少,就有多少深情。”
“我特別理解她對年輕老師愛護與鼓勵的舉動。山里娃們能不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就看他們了。作為前輩、長輩,她想讓他們留下,留得更好。”
周一到周五留在學校,周末返家,這樣的日子朱陽陽也過了好幾年。山路不好走,去年冬天下大雪,他陪一位男老師到市里打結婚證,下山到鎮(zhèn)上,一步一滑,足足走了4個小時。
“平時照顧孩子都推給了媳婦兒,我很能體會師姐的那種心情。況且她是媽媽,她比我對家庭的愧疚更多,更重。”
朱陽陽還記得,出事前一個星期,她打來的那個電話。
“陽陽,下學期老師緊張不?緊張了你就說,我申請一下,帶幾個骨干老師去支教呀。”
正是桂子飄香的季節(jié)。
校園里,三棵桂花樹依然吐綠綻芳。微風拂過,那個正值桃李年華、在樹下?lián)焓肮鸹ǖ呐樱藗兎路疬€能看到她那嬌俏的身影,依稀聽到她銀鈴般的笑聲。
如今,黃龍寺小學的“90后”老師們,像20年前的她那樣,穿梭在校園里、山水間,面容歡快,身姿輕盈。
一枝紅杜鵑,點燃了滿山映山紅,熠熠奪目,如火如荼!
大別山的女兒,對黨的感情很純很深李芳的微信昵稱是“繁星點點”。翻開她的朋友圈,有一條內容點贊最多。
那是4月21日,董家河鎮(zhèn)中心校黨總支組織黨員參加徒步大會。不愛運動的李芳積極報了名,12.6公里的小馬拉松,她堅持走完了全程。
她寫道:“破了自己的紀錄!”配上小企鵝蹦蹦跳跳的表情,發(fā)到了朋友圈。
代業(yè)明清楚地記得,妻子那天早上出門時的樣子:
烏黑的頭發(fā)別在耳后,越發(fā)襯出她白皙樸實的面龐清麗動人。一身運動裝顯得活力十足,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上十歲。
諸如此類的活動通常都放在假期舉行,但代業(yè)明從來都很支持妻子參加。他知道,李芳骨子里信仰堅定,這是她充沛活力的來源。
四望山、老君洞,李芳小的時候,就經常來這里玩耍閑坐。聽著紅軍的故事長大,大別山精神、紅色老區(qū),在大山女兒幼小的心里生了根,發(fā)了芽。
“我將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處處起模范帶頭作用。”在信師讀書時,她提交的第一份入黨志愿申請書上,娟秀的字體清晰可見。
那個年代,像她那樣申請六七次才入黨很是尋常。紅色的基因再加上文化的熏陶,她對黨的感情有著特殊的純與深。
1988年3月,李芳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時隔整整20年,她用生命踐行了自己當初的誓言,“為黨和人民的利益犧牲一切”。
中心校校長杜明良,對李芳印象深刻。凡是支部舉行的黨員集體活動,每次都能看到李芳的身影。
農村黨員黨費收繳難,在幾年前是個普遍現象。然而綠之風希望小學黨支部的黨費總是繳得最快、最全。每年李芳都是第一個到支部繳,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
去年年底,綠之風希望小學黨支部舉行黨的十九大精神集體學習活動。李芳的發(fā)言,被很多年輕老師記在了本上:
“新時代怎樣做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我的理解就是堅定跟黨走,干好黨和人民交代的工作。”
“作為老黨員,我更要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要學在前、想在前、干在前,平常工作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
幫助新入職的年輕教師盡快適應環(huán)境、提高能力,像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她卻甘之如飴。她總是主動給年輕人“當老師”,在綠之風希望小學,她5年就帶出了20多名“教師學生”。
翻開她的檔案,很容易發(fā)現這樣一個現象:這位大家交口稱贊的好老師,獲得的市(區(qū))級優(yōu)秀班主任、教學能手等榮譽,都是2010年之前的。近8年來她沒有接受過任何榮譽和表彰。殉職前,仍然是一名中小學一級教師,這是小學教師的“起步”職稱。
王斌心里很清楚這其中的故事。不過有時,領導和下屬之間也會開開玩笑:
“你的職稱早該晉一晉咯,升一級工資能多拿好些錢!”
“總把榮譽讓出去,你就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我考慮呀,多幾個高級教師我更有面子。”
這是校長的打趣。
跟校長同齡的資深教師笑著這樣回應:“錢嘛,多了多花,少了少花。”
“榮譽給我還是給年輕伢,都是綠之風的,你都一樣有面子。”
“我再干幾年就退休了,年輕人更需要榮譽和職稱去激勵。”
聽她的課時,老師們注意到,她喜歡“加料”。
她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課堂上每每念到黨、祖國、人民這些詞語時,她都滿懷深情、反復吟誦。她也會隨著課文,再講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
“下課了,放學了,李老師經常和我們談天說地。她講得最多的,就是家鄉(xiāng)四望山的革命故事,還有大別山的紅色歷史。”
“有一句話她反復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千萬不能忘了這片紅色的土地。”她的學生說。
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她想讓山娃們記住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自信’,我們要讓‘四個自信’進課堂,特別要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大別山紅色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她在自己的教學總結上寫下了這段話。
“李芳?就是那個帶病堅持學習的老師吧?”時隔近3年,提到信陽鄉(xiāng)村教師李芳,河南師范大學仍有不少人記得她。
2015年11月,她參加了在河師大舉行的業(yè)務培訓。當時,飽受甲狀腺結節(jié)的困擾,她身體比較虛弱,動作幅度稍大些就微微地喘,有時還會發(fā)熱。但是她不想放棄這個學習提高的機會,帶病堅持到培訓結束。
結業(yè)的時候,這位“病人”還主持了一場聯(lián)歡會,讓每個人都總結了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在她的組織下,聯(lián)歡會很成功,氣氛很好。
這讓她很興奮,回來后她跟王斌說,自己得到了培訓老師的表揚,給鄉(xiāng)村教師爭了光。在她屈指可數的“自我表揚”中,這算很高調的一次。
學在前、想在前、干在前,這是一名人民教師的道德良心和職業(yè)操守。
吃苦在前、擔當在前,這,更是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忠誠與初心!
想念她不僅是因為她不在了,更是因為她很美很善很暖
“不笑不說話”“愛美愛生活”“心胸開闊”“總是輕聲慢語”“會照顧人”“大度不計較”……
把身邊人對她的印象提純出來,能得到這樣兩個詞:如水,似茶。
包容淳樸、大氣無爭,以超越一般人的胸襟和氣度,為身邊的人帶來溫柔如水般的滋養(yǎng)。
別具靈氣、不焦不躁,讓生活磨礪凝聚的人生精華變成一茗香茶,慢啜細飲間為人們回饋甘甜。
“想念她,不僅是因為她不在了,更是因為她真的很美、很善、很暖。”人們提到她時,這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人們都說,一個經歷過苦難的人,更容易懂得感恩。
她就是這樣,用樂觀開朗,將苦難磨礪成一粒粒珍珠,在歲月的淘漉中散發(fā)出溫潤的光。
1982年9月,她考入董家河鄉(xiāng)中學就讀。那時候還沒有普及義務教育,山村人家基本上都一樣清貧,女孩子能進入初中讀書已很不易。
14歲那年,家里遭遇重大變故,她的父親去世了。經濟支柱倒了,母親帶著9個子女,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好在,她當民辦教師的小哥支持妹妹繼續(xù)求學,資助她讀完了初中。在接濟中度日的辛酸,她嘗了不少。大山的女兒暗下決心,要繼續(xù)上下去,要用好成績說話。初中三年,她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盡管中考分數足以上一所重點高中,但是報考時,她還是選擇了師范院校,她想盡自己的能力,早點給哥嫂減輕負擔。
她的善良,是一種天性,更是苦難中開出的花朵。她不忍心看到誰生病了、遭難了,總想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多為別人驅散一點陰霾,帶來一點歡笑。
在信陽師范學校就讀時,入校第一年,國慶節(jié)放假,家住附近的同學都準備回家。來自新縣的汪敬榮卻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為不能回家看父母難過。
她一見此景,就把汪敬榮拉到了跟學校一墻之隔的二姐家,一起過節(jié)。此后每到周末,她就分批帶同學去二姐家玩,改善伙食,熱鬧熱鬧。3年里,班上同學幾乎都去過她二姐家。
“她那么早就失去了父親,沒人比她更懂得孤獨的滋味。但她總是幫別人忘記孤獨。”汪敬榮感慨地說。
班上有位男同學得了急性腎炎,他的家人在偏遠農村,趕不及來照顧。在她的安排下,同學們輪流到醫(yī)院當陪護。
在這以后的兩個月里,她奔波在學校、醫(yī)院、二姐家這三點之間,還請二姐幫忙,燉好了少鹽的雞湯、排骨湯送到醫(yī)院。
前幾年在微信群里,這位同學還念念不忘,“李芳對我有恩啊”。一句話,讓大家心里都暖了起來亮了起來。
班里同學大多家庭比較貧困,有的男生飯量大,飯票不夠用,她常常把自己省下來的飯票送給他們。
在給同學的畢業(yè)留言冊上,她半開玩笑地寫道——出生年月:春夏都擁有,家庭地址:深山老林。開朗活潑的性格一覽無余。
在老師同學眼中,她既是善良的化身,又是快樂的天使。她心中有陽光,無論走到哪里,帶來的都是明媚一片。
她是一位好同學、好同事,也是一位好妻子、好媽媽。
有兩個人,記者始終不忍觸碰,那就是她的丈夫代業(yè)明和女兒代雨辰。
沒有人能體會,最親的人離去了,他們心中埋下的苦痛和暗自吞咽的孤獨。
但也沒有人比他們更懂得,一個妻子的大快樂與小煩惱,一位母親喜歡什么、盼望什么。
代業(yè)明語氣很輕,輕得仿佛怕吵醒了黑白照片里的妻子。他面前,攤了一桌子相冊、照片。
“這是我們去北京旅行結婚的記錄,足足一本,有幾十張。”代業(yè)明一張張翻看著。天安門、頤和園、北海公園,都留下了新婚夫妻的儷影。照片里,她無一例外,依偎在比自己高一頭的丈夫身邊,淺笑嫣然,幸福甜蜜。
他說,當年自己對李芳,是“一見鐘情”。
1989年的一天,在黃龍寺小學教書的她下課后,在宿舍里見到了介紹人和代業(yè)明。
對上視線的那一刻,代業(yè)明就喜歡上了她。這個漂亮、開朗的女孩,就是自己想找的那種對象。
礙于有人在場,代業(yè)明沒有多說,只是臨走時借走了一本《青春之歌》。“其實這本書我早就看過,當時就是想借還書再見到她。”
很快,兩個年輕人有了單獨相處的第二次見面,就有了小伙子真情的表白:
“我挺喜歡你的,想跟你處對象,你……”“嗯。”聲音細小,一臉羞澀。
代業(yè)明家兄弟姐妹9人,他是唯一的男孩。妻子的一言一行,自然是姑姐妹們眼中的焦點,相處起來談何容易!
“她們想不到,這個女娃這么溫柔、善良、單純。我這八個姐妹很快就接納她了,還親昵地叫她‘開心果’‘傻老五’。”回憶往事,代業(yè)明口氣中仍然帶著憐愛和自豪。
在董家河鎮(zhèn),她一下了班就去看公公,最多隔一天。每次去,都沒有空過手,總是帶著老人愛吃的東西,糍粑、豬蹄、綠豆糕等。公公家的鄰居經常羨慕地說:兒媳婦又來看了,代老頭真有福氣!
3年前,老人突然癱瘓了。正值暑假,李芳就把他接到市區(qū)的家里,盡心照顧。有一天,老人說想吃餛飩,她多處打聽,最后從二姐那兒問出了賣家地址,來回跑了十幾公里。吃著兒媳婦買來的餛飩,老人流眼淚了。一個月后,老人要回董家河鎮(zhèn),上車前說,芳啊,春節(jié)你們來接我,我還想回來住。
代業(yè)明的三姐家庭連遭不幸,丈夫、兒子先后離世。每年李芳都為三姐張羅生日,叫上全家人,陪著她一起過。今年三姐生日前,李芳逛了一下午,給她挑了三件衣服。賣衣服的老板說,我頭回見弟媳給姑姐買衣服的,給你打折!
這么多年,幾十口的大家庭這么和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這個“黏合劑”。她愛玩、愛旅游。每次只要出去,會給每家?guī)ФY物,吃的、玩的,大人的、孩子的,她都會一一考慮到。晚輩考學啦、工作啦,也都習慣了先給她打個電話,聽聽她的意見。每年的端午、中秋,一大家子往往都在她家聚,夫妻倆忙前忙后,給二三十人拾掇可口的飯菜。
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一家三口,脾氣最好的就數她。要說起她的缺點,丈夫和女兒意見一致,那就是“有時候好過頭了”。
每年的同學聚會,她都是發(fā)起人,接同學、定地點,跑前跑后。家在郊區(qū)住的同學,只要打個電話想讓她接,她都是有求必應。看到媽媽忙碌的樣子,女兒難免心疼,有時還會說幾句埋怨的話。她聽了只是笑笑,最多說一句,“別人說不定有自己的難處呢”,照接不誤。
結婚20多年,家里的開支基本上都是代業(yè)明付,他從來不知道妻子每個月拿多少工資??吹狡拮訌募业綄W校搭車太辛苦,2009年的時候,他提出買輛車。一開始妻子是反對的,說家里就攢了這點錢。但這回,代業(yè)明沒聽她的,堅持買來了車給妻子代步。
這個老實內向的男人始終認為,自己的錢給老婆孩子花,天經地義。至于妻子的錢,接濟接濟親戚,買些喜歡的小首飾,給學生買買小東西啥的,全由她自己做主。
畢竟,她就是自己的小妹妹么!
結婚28年,除了頭兩年磨合期鬧點別扭,剩下的時間,兩個人幾乎沒有吵過架。回看這段人生,代業(yè)明想起的都是妻子的可愛。
“她愛跟我撒嬌,周末都是她和女兒睡懶覺,我鍛煉了身體買回來早餐。要是哪天我想偷懶,她就會跳下床掀我的被子。”
“她周末回來,偶爾也會說一些不開心的小事。一開始我總是著急,擔心她吃虧。時間長了也習慣了,反正她很快就丟到腦后了。”
“有她在,家里就充滿笑聲。我經常開玩笑說她,你除了漂亮點還有啥,這么傻,也就我要你。”
“我跟她只為兩件事生氣,一個是想讓她回城,再一個是催她看病。”
代業(yè)明發(fā)現,每到9月份開學那幾天,聽到有認識的老師調走了,妻子的情緒也會有些低落。
“真到了商量這個事,她又總是說,不動了,再過幾年等我退休了,好好陪你們爺倆。”“次數多了,我也妥協(xié)了。”
但看病這件事,代業(yè)明卻始終不能妥協(xié)。李芳膽小、怕疼,擔心落傷疤,總是推托著不去醫(yī)院做手術。勸一次、兩次、三次,甲狀腺結節(jié)越來越嚴重,代業(yè)明真急了!
那天是周末,一家三口難得團聚的時間。吃飯時,妻子大概是不舒服,摸了摸脖子。第二次摸的時候,丈夫忍不住了:
“說吧!到底啥時候去看?”
“到暑假吧?就暑假,好不好?”
“你就是想拖時間是吧?不行,必須馬上去醫(yī)院。”
她求助地望著女兒。女兒不接茬,推說去廚房熱湯。
湯還沒端回餐桌上,就聽到爸爸給二姨打電話的聲音:
“你妹妹我是管不了了,你來管!”
當天晚上,她就被丈夫、女兒、姐姐“哄”進車里,送到了醫(yī)院。
做完手術,醒了沒一會兒,腦子還不是完全清楚的她,有點迷糊地問,脖子上的傷疤長不長?會不會嚇著學生?
出院后休息了幾天,她系條絲巾就去上班了。別人看著她很正常,其實她那時候身體虛得很,動不動就滿身大汗,有時候粉筆都握不住。
前年,父親不在了,去世時98歲。代業(yè)明幾乎沒有掉淚,因為老人走得很安詳。
可是這三個多月來,每分每秒,時時刻刻,妻子的身影都在自己眼前晃動,真的是肝腸寸斷!
有一次,他在夢里夢到她,問出了那句扎心的話:
“芳,你平時看見個小狗都害怕,扎個針都嚇得死死抱住我,那一刻,你不疼嗎?”
“我疼了,孩子們就不疼了。”夢里,妻子仍然溫婉地笑著。她也流淚了,看著自己的目光,有太多的不舍。
他總是回想起每個周一,妻子站在門口跟自己告別的模樣。
“我去上班啦,你路上慢點。”嗓音柔柔的。左手習慣性地撥撥前額的頭發(fā),指間劃過一道亮色。
看到那只戒指,代業(yè)明心里一陣溫暖,那是他送給妻子的第一件禮物。一千多塊錢,花了好幾個月的工資。
去年妻子過48歲生日,因為是本命年,代業(yè)明封了一個四千塊錢的紅包給她。當時她笑著說,你這標準提上去可就下不來了啊,后年咱倆結婚30年,你說咋辦?
“那天我沒告訴她。其實我早就計劃好了,結婚30年的禮物就是帶她重游北京,她愛笑愛美,愛拍照片,想補拍婚紗照,我們拍個夠!”
尾聲
這兩年,黃龍寺小學的形勢越來越好。
國培、省培,山村教師學習培訓的機會一點不比城里少;校園里建起了“蒲公英圖書室”,氤氳書香充盈著師生的精神世界。
前一段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廣大教師享有應有的社會聲望,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yè)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老師們倍感振奮!
怎么不負習總書記的囑托,培養(yǎng)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正如朱陽陽所說,要像李芳師姐那樣,堅守好自己的崗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正如杜明良所說,要讓一線老師流動起來,給他們更多成長的機會,進步的空間。
正如殷世明所說,要把更多的關注灑向偏遠學校,讓它們環(huán)境更漂亮、設備更先進、老師待遇更好。
這,是李芳最想看到的發(fā)展,也是千萬農村教師的心愿,更是無數山區(qū)人民的期盼!
今年教師節(jié)時,老藝術家田華把“2018最美教師”獎杯,頒給了替她領獎的代業(yè)明。當著全國人民的面,田華落淚了。她哽咽著說:
“我想用‘善行無疆、恪盡職守’這8個字來歌頌她。她走了,但是我為我們有這樣一個偉大的舍棄自我的教師感到驕傲,為我們祖國的教育界感到驕傲!”
3個多月過去了,人們對李芳的思念越發(fā)濃烈。
在對她的紀念中,一種思考在向深處生長——為什么回溯她的一生,我們能感受到耀眼的光彩?
國之重士是出彩,戍邊保國是出彩。
但李芳告訴我們,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只要時時刻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人生就能出彩。
人人都出彩,何愁家不出彩,國不夢圓!
……
中秋已至,秋涼遲遲未到。
這是最適宜映山紅生長的一個時節(jié)。大別山上的野杜鵑,盡情吸收泥土的滋養(yǎng),為來年的熱烈盛放積蓄力量。
李芳,你這么喜歡映山紅,你聞到那沁人肺腑的芬芳了嗎?
丈夫漸漸振作起來了,回到了工作崗位上。每當被問起有沒有困難,他都擺擺手,不能再給大家添麻煩啦!得讓妻子走得安心。
女兒越來越懂事了,她很快就要接過接力棒,延續(xù)媽媽對學生的關愛照顧。她還想盡快披上婚紗,讓媽媽放心。
李芳,你是最牽掛他們的人,你為他們的堅強欣慰欣喜嗎?
信陽職業(yè)技術學院里,豎起了一座“桃李芳華園”。園內的那座雕像上,老師款款而坐,孩子們手捧書本,偎在她身旁。
2016級的學生王丹正向雕像敬禮。要像你那樣好好工作,要像你那樣對得起職業(yè),很快,我就要成為你。
李芳,你那么疼愛你的學生,你聽到學妹的這番話了嗎?
明年這個時候,在董家河鎮(zhèn)政府對面,將建起一座設施一流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越來越多的關愛,正灑向農村教師和山里娃們。孩子們將在有一體機的教室上課,在寬敞的足球場上奔跑,在明亮的圖書室里徜徉。
李芳,你那么熱愛教師職業(yè),你和山娃們一樣,在憧憬幸福的明天嗎?
“夜半三更呦,盼天明,寒冬臘月呦,盼春風。若要盼得呦,紅軍來,嶺上開遍呦,映山紅。”
……
李芳!李芳——
你帶著微笑,一點點地隱沒在綠水青山間。來年春夏之交,這里將繼續(xù)上演更多映山紅的故事。
一簇簇、一枝枝、一樹樹!
像紅綢舞動,似朝霞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