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欣、褚桂仁
“兵”當到極致是什么樣?東海艦隊某軍械技術保障大隊一級軍士長王長水做了最好的詮釋。
他鉚在深山28年,留下一串閃光數字:熟練掌握28個號手的操作技能,第一次參加海軍組織的雷彈比武就名列三甲,參與的某項導彈課題研究獲得了軍隊科技成果三等獎,編寫的某型發(fā)射箱操作口令表為導彈保障節(jié)省了近10分鐘,先后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多次榮獲全軍、海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在官兵心目中,這位榮譽等身的導彈檢測的“大師傅”是當之無愧的“兵王”。
中等個頭,黝黑的臉龐,不善言辭,腳底下步履生風,兩眼放射出堅毅的光芒。7月3日的初次見面,王長水留給記者這樣的印象。
“當兵就要當一個好兵,要不辱使命。”回想20歲時入伍的初心,王長水依然激動不已。
王長水的老家在滎陽,從小就非常向往大海。1991年12月,20歲的王長水夢想成真,充滿激情地來到東海岸邊,穿上了夢寐以求的水兵服。讓他沒有預料到的是,這份初心,一堅守就是28年。
1999年,在部隊服役8年的王長水經歷了軍旅生涯中的第一次精簡整編。由原來的岸炮某營分流到了維護保障導彈某部。
新單位遠離市區(qū),地處山坳。一抬眼就是連綿的群山,條件艱苦,王長水沒有一句抱怨,迅速調整狀態(tài),全身心投入到新專業(yè)的學習當中。
“專業(yè)上我一定要說了算!” 為弄清導彈各型部件工作原理,王長水白天向骨干學習,晚上加班加點進行訓練。半年時間,王長水記下3萬多字的專業(yè)學習筆記,熟練掌握了測試三個專業(yè)的十余本操作規(guī)程,導彈檢測中的上萬個測試數據他都全部牢記于心,練就了精通導彈檢測所有專業(yè)的“最強大腦”,成為單位有名的“導彈通”。
某次大型導彈實射任務,王長水被點將隨艦參加。最后一次通電檢試時,導彈助推器突然出現點火故障,氣氛瞬間再次緊張起來。距離發(fā)射時間只剩17分鐘,如果不能及時排除故障,此次演練將宣告失敗。
“多長時間能將故障排除?”艦艇指揮員問王長水。
“10分鐘內保證完成任務。”王長水話語響亮而自信。
雖然對王長水的技術沒有任何懷疑,但指揮員的擔心和顧慮并未完全消除:“確定10分鐘?軍中無戲言!”
“確定!”
王長水一邊摸線路一邊查數據,不到7分鐘,他就打破了讓人窒息般的沉寂。當導彈順利點火騰飛時,全艦官兵掌聲如雷。
關鍵時刻敢于拍胸脯,源于他把導彈當孩子一樣精心呵護,摸透了每一個導彈的脾性。為了保障導彈一飛沖天、一擊制敵,王長水用近乎苛刻的標準重復著檢測、調試、糾錯等工作。“如果打仗時艦艇裝上了‘壞彈’,我們就是歷史的罪人。”入伍28年,他無差錯保障近百枚導彈實射。
王長水是單位唯一的一級軍士長,身邊的戰(zhàn)友們都喜歡喊他“水哥”。這昵稱不只是因為他年齡大,更因為他技術精,他牽頭研制的一種新裝置打破過去只能逐枚導彈定點加壓檢測的保障方式,有效縮短了導彈轉級時間;他參與革新的某型助推器對接安裝車,不但彌補了過去功能單一的不足,還大大提高了安全使用系數。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為了千萬家,王長水常常顧不上自己的“小家”。在談到家庭時,這位鋼鐵漢子禁不止潸然淚下。
1993年,王長水父親去世,他因正在部隊參加演習,未能回到老家見父親最后一面,妻子代他為父守孝,這成了他了心中的一大憾事。
對妻子和孩子虧欠也是王長水不敢去觸碰的傷痛。結婚后妻子趙金玲在老家獨自帶孩子,照顧婆婆,承受了太多的艱辛。后來,妻子和孩子隨軍,但因為部隊任務重,王長水十天半月回不了家也是家常便飯。
但讓王長水非常欣慰的是,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從來不抱怨。兒子王正洋也非常體貼懂事,現已是一名大學生。
光陰荏苒,彈道有痕。還有2年即將退休的王長水,前進的腳步依然不輸年輕戰(zhàn)友們。他每天提前40分鐘起來跑步,有雷彈保障任務時都搶著上、帶頭干。
“成就心中夢想,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但有一樣是不能缺的,那就是堅持努力!”這是王長水的的切身感悟,這也是他經常激勵年輕戰(zhàn)友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