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息縣依托臨著淮河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攬山入懷、納河入城,兩年間共謀劃百城建設提質項目7類132項,總投資達219.8億元,一座“青山綠水繞城郭”的魅力新城,正悄然崛起在濮公山下、淮河岸邊。
把城市放在公園中
濮公山位于息縣城南淮河南岸,大文豪蘇軾到此欣然留下“東南第一峰”的墨寶。然而,曾幾何時,瘋狂的開山采礦,讓原本峰巒疊嶂、青翠欲滴的濮公山千瘡百孔。
如今,這里的廢舊礦山變成了礦山公園,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10月20日,記者站在濮公山頂,近看,一池墨綠映翠峰,九曲棧橋飲碧波;遠望,淮水逶迤東流去,息州新城正拔節(jié)。
與濮公山一樣重獲新生的,還有龍湖公園。幾年前,“五一水庫”留給息縣人的是“荒草叢生,垃圾盈坑,污水橫流,無人涉足”的不堪印象。如今這里成了“網紅”打卡地。聽淮橋、望淮橋、九孔橋,一座座“飛虹”凌波,連起城市的“脈絡”;10公里休閑健身圈,晨跑散步的群眾絡繹不絕;如意島上,古風連廊曲徑通幽;植物園中,息州書屋墨香四溢……
通過疏浚水系、整理駁岸、補植良木,變堤為道、變橋為路、變水為湖、變岸為景,黑臭水體變成生態(tài)綠洲,并被賦予歷史人文內涵,規(guī)劃面積約5000畝的龍湖公園,展現出“綠野為綱水為脈,花溪疊瀑橋連亭”的絕美景象。
短短幾年間,息縣已先后建成息州森林公園、龍湖公園、濮公山礦山公園3個千畝公園,城市安放于公園之中,人們盡享山水潤澤。
把山水留在家門口
城市“雙修”,最終要讓老百姓得實惠。在龍湖改造過程中,附近搬遷居民幾乎全部就地入住。
“縣里要求把最好的地兒留給老百姓。”息縣住建局局長徐鑫指著龍湖公園周圍的高樓說。
息縣謀劃實施了22個棚戶區(qū)改造項目,建設安置房1.15萬套,選址大多靠近“黃金位置”,真正把青山綠水留在群眾的家門口。
在實施三大公園建設項目的同時,該縣統(tǒng)籌推進街區(qū)游園、小型綠地、綠色步道、園林社區(qū)建設,新建琴臺園、致園等街區(qū)游園13處,縣城建成區(qū)綠地率達36%,綠化覆蓋率達41.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平方米,“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成為現實,城市品位和魅力日益彰顯。
“如今,我們就像住在花園中,開窗見綠,出門觀水,周圍都像畫似的!”住在淮河水岸花園保障住房小區(qū)的李蘭芝老人感慨地說。
把民生放在心坎上
息縣堅持把解決好群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借助“百城建設提質”,辦好民心工程。
息縣的教育質量一度在信陽市墊底。知恥而后勇的息縣,集全縣之力、凝全縣之智,打了一場教育“翻身仗”。
幾年苦干,該縣建成了21所中小學校,還與華中師范大學聯姻,辦起了華中師大附屬息縣高中,全縣綜合辦學條件大大改善,教育教學質量一年上一個新臺階。
醫(yī)療衛(wèi)生,也曾是息縣不得不說的“痛”。幾年下來,該縣新建了息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和息縣婦幼保健院新院區(qū),息縣人民醫(yī)院整體搬遷,息縣中醫(yī)院遷建升級,華中科大同濟醫(yī)院附屬息縣醫(yī)院建設加速推進,全縣常住人口千人床位數已達4.56張,縣外就診率較2014年下降近20個百分點。
城市發(fā)展,交通先行。息縣“五縱五橫”主干路網建設已全部開工,打通城區(qū)斷頭路8條,改造提升主次干道11條,整治提升背街小巷89條,城區(qū)新建停車場11個,新增停車位1.5萬個,群眾出行更加便捷。
“讓群眾回到息縣有歸屬感、走出息縣有自豪感、生活在息縣有幸福感、工作在息縣有成就感,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目標。”息縣縣委書記金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