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歌在進行金石傳拓。
文/圖 記者 尹曉玉
金石傳拓被稱為古代的“復印術”,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日前,我市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李凱歌的金石傳拓技藝入選。李凱歌從事金石傳拓20多年,熟練掌握平面、高浮雕、摩崖石刻、印章邊款、古泉等傳拓技藝,制作了數(shù)千張拓片,用紙與墨再現(xiàn)文物原貌,為我市部分史料的收集考證和查閱作出了貢獻。
傳拓又稱捶拓、拓印,是傳統(tǒng)文化中復制和保存文獻的重要技術。以紙和墨為材料,把青銅器或者石碑上的文字、圖案、紋飾等用紙拓下來,以便于流傳和研究欣賞。拓出來的作品叫拓片,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
今年48歲的李凱歌是郾城區(qū)人。他愛好廣泛,對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2000年,我偶然接觸到一名傳拓藝人,看他制作拓片,覺得既神奇又有趣,就對這項古老的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我從基本技術入手學習傳拓技藝。2012年,我拜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傳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皓天為師,邊學習邊跟著他的團隊從事金石傳拓相關工作。”李凱歌告訴記者,跟老師學習了一段時間后,他在郾城區(qū)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傳拓工作室,進行創(chuàng)作和教學。
1月17日,在李凱歌的工作室,記者看到很多文獻類、古器類、碑刻等拓片。在一張方桌前,他熟練地將宣紙輕輕地覆蓋在一塊刻有龍紋的漢磚上,先用水把紙打濕、用棕刷掃壓、排出空氣,再通過捶打緊固,使紙張緊貼石刻凹紋,然后用蘸墨或蘸朱砂的拓包繼續(xù)拍打……經過一系列操作后,磚上的龍就浮現(xiàn)在宣紙上。
“拓印看起來簡單,實際對制作者要求很高,每個步驟必須很謹慎,需要極大的耐心。傳拓過程中,上紙技術非常關鍵。要選擇質地細膩、柔軟而有拉力的生宣,并根據(jù)不同的器物選擇干紙法或濕紙法上紙。上墨也是重要一環(huán)。要用蘸了墨的拓包反復擊打墨板,等墨均勻后才可以上墨。”談及傳拓技藝,李凱歌滔滔不絕。
20多年來,李凱歌進行了數(shù)千次傳拓,用制作精細的拓片留住文物神貌。其中,他制作的宋代銅鏡蹴鞠圖、漢代高浮雕大磚刺虎玉璧圖、清乾隆重修臨潁城墻記事碑、于右任書丹梁冠英祖塋碑、召陵區(qū)普照寺北魏造像碑、金代尚書禮部牒碑、裴晉公祠碑等拓片,在考古和古籍保護工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更好留存與弘揚中華文化提供了資料輔助。
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李凱歌總結出“字口清晰、黑白分明、墨色均勻、墨不透紙、拓片完整”的二十字傳拓方法,及“因碑用紙、因紙用墨、因碑施藝、因紙施拓、因天施拓”的操作經驗。他結合擦拓、撲拓、揉拓、點拓等技法,既做到了拓片精良、唯美,又使“因拓損碑”的程度降到了最低。如今,他的金石傳拓技藝已日趨成熟并形成獨特風格。
在潛心制作拓片的同時,李凱歌還將自己的工作室申報為“古韻凱歌金石傳拓技藝傳習所”,開展社會培訓和公益講座,并走進校園及社區(qū)義務教學,讓更多人了解金石傳拓技藝。近年來,李凱歌還制作“彩拓”,把拓片做成客廳掛件、擺件等文創(chuàng)產品,讓金石傳拓技藝走進尋常百姓家。
“下一步,我將繼續(xù)做好金石傳拓技藝的傳承,深入研究我市的金石文獻資料,為更好呈現(xiàn)漯河深厚的歷史文化貢獻力量。”李凱歌說。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