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霜降時節(jié),臨潁縣城關街道的潁河東路都會有一場規(guī)模盛大的物資交流會,即臨潁霜降會——商販聚集在約定的區(qū)域內支起攤位,衣食住行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
如今的霜降會已成為很多人的一種情懷,就算不買什么東西,到會上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氣氛也很滿足。今年的臨潁霜降會于10月22日至10月25日在臨潁縣城關街道潁河東路與體育路交叉口以東、湖西路沿線舉辦。10月22日上午,記者來到會上,會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們品美食、看大戲,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
當天上午,記者在會場附近看到四面八方的人向會場擁去。到達會場后,路邊的商販已支起了攤位,道路兩邊也擠滿了趕會的人。
在潁河路東段,各式各樣的服裝琳瑯滿目,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比比皆是,還有戲曲文藝表演,以及賣鐵器、日用品等的攤位;在湖西路,各種游樂設施吸引了很多孩子前去玩耍;賣各種水果和小吃的攤位,如胡辣湯、五香牛肉、包子、涼粉等分布在會場的各個地方。
今年72歲的張大爺告訴記者,從他記事起,除了每年的春節(jié),最熱鬧的就是霜降會了。“以前種完麥子、忙完地里的農活兒,十里八村的鄉(xiāng)親就開始盼著霜降會。那時候村民們買東西都是在霜降會上買,會期持續(xù)半個月。”張大爺告訴記者,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霜降會上的包子和炒涼粉,每次趕會都要吃。
以前,農村人大都趕在冬季或春節(jié)期間舉辦婚禮,男女雙方定了親會在中秋節(jié)議事,商量好結婚日期、彩禮、家具等事宜。而霜降會就成了村民購買婚禮用品的最佳選擇。“男方和女方會喊上親戚在霜降會上挑選衣物、茶瓶茶杯、臉盆碗碟。買這些東西需要慢慢轉、細細挑,沒有三五天根本不行。”今年53歲的張阿姨說。
不辦喜事的人家也要去會上逛。忙活了大半年終于閑下來了,天也要冷了,很多人家都會在會上給家人買件棉衣、淘幾件床品,帶孩子到會上買玩具、吃小吃,然后心滿意足地拎著大包小包回家。
每年霜降會上,來自省內外的商販都會帶著帳篷以及簡單的灶具一住就是十幾天。雖然辛苦,但是看到紅火的生意他們就不覺得累了。
“霜降會這幾天是家家戶戶最熱鬧的時候。”臨潁縣文化館館長邢建偉告訴記者,在外地的親戚要趕回來,朋友之間要聚會,整個縣城熱鬧得像過年。
霜降會的由來
邢建偉告訴記者,霜降會是臨潁規(guī)模最大的廟會,在中原地區(qū)也很罕見。霜降會是群眾自發(fā)形成的。霜降節(jié)氣那天是會期中最為熱鬧的一天,稱“正會”,男女老少擠滿會場。
霜降會的由來還要從清朝說起。清朝,臨潁縣地方武裝“城守營”俗稱武營,是縣城四大衙門之一;最高武官的正式職銜是外尉,俗稱老將。武營駐扎在城內,橫穿臨潁縣北大街一條小巷,名為老將胡同。那時,每年霜降那天,武營官兵就在北關東邊校場舉行秋操,有賽馬、射箭、比武等。此時秋收已畢麥子剛種上,正是農閑時節(jié),四里八鄉(xiāng)的村民都來看操,因此形成物資交流會延續(xù)至今,百余年來經久不衰。
民國時期,霜降會規(guī)模不斷壯大,為全縣廟會之冠。會場上出售的有家具、花卉苗木、瓷器、綢緞、皮革、服飾、金銀首飾等,還有說書的、唱戲的、玩把戲的、看相的……熱鬧非凡。
進入新世紀,臨潁霜降會更加熱鬧。會場的售貨攤位綿延2000多米,西到迎賓路,東至潁河東路盡頭,參會商戶達1000余家,來逛霜降會的游客最多時達60000余人。商家云集會場,有來自本地的,也有周邊縣市的,還有來自新疆、湖北、安徽等地的。
承載鄉(xiāng)愁記憶
“霜降會在物資匱乏的年代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縣城到處都是超市、商場,村民不出村也可以買到生活用品。”臨潁縣霜降大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人們購物日益便捷,霜降會的作用逐漸弱化。然而,人們依然關注衣食住行的改善,希望買到更實惠的生活用品。同時,陪伴數(shù)代人成長的趕會記憶也沒有消退,一些人來到會場并不是為了購物,而是想要找尋屬于自己的回憶。
“沒想到停辦兩年的霜降會比停辦前還熱鬧。昨晚就有很多人來逛會,生意真不錯!”賣炒涼粉的李先生說,現(xiàn)在很多人來逛會都是一種習慣,不來轉轉就覺得心里缺點兒啥。
“小時候,爸爸讓我騎在他脖子上逛會;后來上學了,爸媽領著我在會上買新衣服、糖葫蘆,玩套圈。去外地上學后,我很少關注霜降會了。現(xiàn)在我已參加工作,逛會更多是感受這種氛圍,找尋曾經的回憶。”家住老城區(qū)的崔女士說,今天有親戚來趕會,她到會上買油條、水果和小零食招待客人。“晚上也很熱鬧。約上三兩好友一起逛會,邊走邊吃,這樣的感覺太美了!串串香、麻辣燙、糖炒板栗、烤面筋都是我喜歡吃的。”
如今,霜降會已經不僅是物資交流會,還是臨潁人的一種回憶、一種鄉(xiāng)愁,一座溝通情感的橋梁。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