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勝 王晨龍
漯河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筆者查閱明清時期的縣志,從中梳理出豐富多彩的漯河古代節(jié)日飲食習俗。
中國的節(jié)日主要源于歲時節(jié)令祈求自身吉祥幸福。節(jié)日習俗以吃喝為主題,對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長壽為目的,并通過飲食來實現(xiàn)。明清時期,郾城、臨潁、舞陽的各個節(jié)日無不以家族、家庭內部活動為中心,在節(jié)日飲食習俗方面大致相同。每個節(jié)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以區(qū)別于其他節(jié)日。
正月初一“具牲醴于庭,拜祖先,親朋交賀,數(shù)日乃止”。
正月“立春日”,郾城縣有“咬蘿卜,謂之‘咬春’”的習俗。臨潁縣的習俗則是“啖春餅、五辛(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筆者注),為供具,曰‘咬春’”。舞陽縣的習俗是“設春宴,啖春餅,咀萊菔(蘿卜——筆者注),競看春牛,以芒神占歲旱澇,人苦樂”。
元宵節(jié),郾城縣的民眾“‘上元’張燈,放煙火,士民以類飲酒,歌舞達旦,謂之‘鬧元宵’”。臨潁縣“通衢燃燈。越日,相續(xù)于道,曰‘走百病’”。舞陽縣“上元舉鄉(xiāng)飲,理燈市放炮火,家煮米茶,祭神笙歌歡呼徹夜,名曰鬧元宵。次日走橋,名曰走不病”。
端午節(jié),郾城縣的民眾“食角黍(粽子——筆者注),飲雄黃或菖蒲酒”,“父母以巾、扇等物送女家,謂之‘追節(jié)’”。臨潁縣“啖角黍,貼門符,縛艾虎,系百歲索,飲雄黃、菖蒲酒”,“是日,女氏有夏衣、酒禮往婿家,曰追節(jié)”。舞陽縣“裝紙船,禳瘟,懸艾、豎符,飲雄黃酒,食角黍,銜蟾墨,采百藥,追節(jié)會宴”。
六月初六,“曝書,曬衣,至伏日,造曲釀醬”。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郾城縣的民眾“至夜列瓜果、酒、餅,士民以類聚,名‘圓月’”。臨潁縣的民眾“以瓜果拜月,供大蒸餅以象月形,為‘賞月會’”。舞陽縣的民眾“具瓜、果、餅、茗,祀月,聚飲玩賞”。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郾城縣的民眾“飲菊花酒”。臨潁縣的民眾“制花糕,賞菊登高,飲茱萸酒。是日,女氏具糕菊禮往婿家,亦曰追節(jié)”。舞陽縣的民眾“登高,飲茱萸酒,賞菊”。
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郾城縣的民眾“墓祭,制檣為男女衣,謂之‘送寒衣’”。臨潁縣的民眾“祭墓,剪紙為衣焚于墓,曰‘送寒衣’。是月釀酒、治牲、合樂、擊鼓、報賽土神。又有臥滾會,飲食醉飽,日昃乃罷”。舞陽縣的民眾不僅“祭墓,焚‘寒衣’”,而且“家烹油餅,犒農人”。
冬至,郾城縣的民眾“諸拜賀禮俱無,惟民間俱食情饳,亦名‘扁食’(餃子——筆者注)”。臨潁縣的民眾“祀先,交賀若‘元旦’儀”。舞陽縣的民眾“食餛飩,拜謁賀節(jié),略如‘元旦’儀”。
臘八節(jié),郾城縣的民眾“以粟米雜棗、栗、核桃、柿餅為粥,謂之‘臘八粥’。是日作酒曰‘臘腳酒’,醋曰‘臘腳醋’”。臨潁縣的民眾“煮雜豆粥”。舞陽縣的民眾“食‘臘粥’,小兒剃頭”。
臘月二十三,“祀灶神,次日掃舍宇。除夕多嫁娶,易門神、桃符、春帖,懸長錢爆竹,飲酒辭歲。村落門多掛葫蘆、炭箸。遂圍爐守歲,焚避瘟丹,五更燃燭、迎神、祀祖先灶”。作者單位: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