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作區(qū),伴隨著縫紉機發(fā)出的聲響,數(shù)十名工人腳踩踏板,手持布塊,飛針走線;在裁剪區(qū),工人們拿著模板,準確定位后用剪刀熟練地進行裁剪;在包裝區(qū),工人們將制作好的衣服一一熨平,打包成捆……
3月4日,記者走進漯河市昊銘服飾有限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目之所及皆是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
“我們正月初九就開工了。剛過完年,大家干勁十足。”該公司負責人、39歲的張爽說。
漯河市昊銘服飾有限公司位于郾城區(qū)裴城鎮(zhèn)蘇侯村。公司從最初的兩名員工、幾十平方米廠房發(fā)展到如今擁有90名員工、2000多平方米廠房,是張爽想不到的。
“我們的員工95%為女性,大多數(shù)是留守婦女。我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實行靈活工作制度,讓她們在家門口實現(xiàn)就業(yè)、增收。”張爽說。
2006年以前,張爽和愛人王孟浩在南方打工,張爽從事物流行業(yè),王孟浩從事服裝行業(yè)。2006年,由于要照顧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張爽回到裴城鎮(zhèn)。
“我發(fā)現(xiàn)村里很多婦女跟我一樣,忙完家務后閑著沒事干,不是閑聊就是打牌。”張爽說,忙活慣了的她難以適應這樣的生活,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萌生了在家門口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2006年,王孟浩也回到家鄉(xiāng),夫婦倆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旅。
經過深思熟慮,他們將目光投向了王孟浩熟悉的行業(yè)——服裝加工。創(chuàng)業(yè)之初,王孟浩負責設計和技術工作,張爽的公公騎著三輪車銷售他們手工制作的羽絨服,張爽則在家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把控生產質量。
創(chuàng)業(yè)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一家人忙活一番卻欠了十多萬元的債務。”張爽說,不過,他們并沒有放棄。
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他們果斷轉型,進軍電商領域。王孟浩前往東莞尋求商機,張爽留在家中負責生產并在電商平臺銷售服裝,產品也由羽絨服擴展到短袖、襯衣、褲子等。
近年來,張爽夫婦擴建了廠房,升級了設備,并將目光轉向外貿市場。
“外貿市場打開后,生意不錯,我們又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沒想到,前幾年遭遇疫情,貨無法交付、資金困難。這個時候,有幾名員工竟然拿出自己的積蓄,讓我用來發(fā)工資。”張爽說,看著員工們滿懷期待的目光,她抵押了漯河市區(qū)的住房,咬牙渡過了難關。
疫情過后,公司逐漸恢復了活力,陸續(xù)接到不少訂單。
“我們家有3個孩子,大的12歲、小的5歲。我在家?guī)Ш⒆映霾涣诉h門,來這兒干活每個月收入3000多塊錢,足夠家里的日常開銷。更重要的是,這里工作時間自由,每天可以送完孩子再過來,家里有事情我隨時能回去,掙錢帶娃兩不誤。”公司員工、附近村民陳佳美說。
“真是沒想到,我這么大年紀了還能在家門口輕輕松松地掙錢。張爽特別好,手把手教我裁剪。有啥不懂的地方問她,她從不嫌煩,總是細心地教俺。”今年70歲的楊芬榮說,她身體好,上班不累,每月能掙兩三千塊錢,很知足。
除了留守婦女,張爽還吸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yè)。“我把他們教會,他們就掌握了一項技能,能有一份穩(wěn)定收入,能養(yǎng)活自己,增強生活的信心。”張爽說。
如今,張爽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
“由于產品質量好,公司的訂單越來越多,現(xiàn)在買家一般需要提前兩三個月打電話預訂。”張爽滿懷憧憬地說,她要將公司做大做強,帶動更多鄉(xiāng)親在家門口就業(yè)、增收。
責編:翟柯 編審:陳向黨 終審:王崢